近期,“美女富豪何燕被調查”事件在資本界引起一片嘩然,也把其控制的國騰電子推到了風口浪尖。盡管國騰電子已發布公告與其“劃清界限”,稱何燕被調查的事項與公司無關,但仍引發了投資者的普遍擔憂。
素有“北斗導航第一股”之稱的國騰電子,正在經受一輪業績下滑的陣痛。該公司此前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13年上半年凈利潤虧損將達700萬元~1200萬元。同時,公司單季度凈利潤經歷了自2012年二季度以來的連續下滑,業績明顯低于預期。
自2012年底北斗系統正式投運以來,2013年被視為北斗應用產業化元年。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僅是國騰電子(300101.SZ),北斗星通(002151.SZ)等與北斗相關的上市公司近期業績也均未見起色。加之部分制造領域的開放引來國外企業的角逐,因此在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看來,隨著北斗產業化的推進速度加快,國內相關企業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北斗“內憂外患”
據北斗星通2013年一季報顯示,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43.22%,凈利潤虧損約900萬元。
“目前的階段而言,業績虧損是正常的。”近日,北京北斗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剛對筆者表示,雖然北斗產業已經開始市場化,但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略顯單薄的利潤不足以支撐攤銷,才造成目前業績虧損的局面。
據介紹,衛星導航產品所需要的芯片及模塊一般要經過兩年多的研發,前期需要持續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而這以資本化的方式處理后,就會結轉為無形資產進行攤銷,相當于將成本分攤到未來的若干年,并進一步影響未來的收益。
“目前,國內企業的導航模塊出貨量總共還不到50萬塊,而百萬量級才是企業生產導航模塊的正常規模。”對此,胡剛表示,在目前國內企業同質化競爭激烈、市場容量有限、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的形勢下,企業的盈利能力、生產能力和質量保障能力的形成還需要一個過程。
筆者了解到,在北斗芯片、模塊生產領域,已經出現企業“一擁而上”局面。據介紹,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大量企業涌入了北斗芯片制造領域。目前從事北斗芯片研究的企業接近20家,真正批量出貨的大概有5家,但是依據國內每年的市場需求,未來也只能夠容納3~5家。
同時,令國內企業真正擔憂的是,國際企業也正在陸續加入北斗“戰場”。
2012年年底,國內對外公布了開發制造北斗系統接收機及芯片所必備技術文件(以下簡稱“ICD文件”)。此后不久,聯發科、CSR、u-blox、天寶等國際巨頭也相繼對產品進行了升級,并加入了北斗應用。目前,國外企業生產的北斗產品還處于測試階段,但相關業內人士預計2013年下半年主流產品將會大規模上市。
隨著國際企業的加入,上述業內人士坦言,這對于國內企業而言形勢不容樂觀。“國內大多數芯片制造企業成立時間并不是很長,很多還在研發投入階段,而國外企業已經在GPS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已經進入收獲期。”該業內人士稱,如果國外企業采取一些價格策略,必將對國內企業形成很大沖擊。
黎明前的黑暗
毫無疑問,國內致力于北斗產品研發生產相關企業正在經受黎明前的黑暗。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在衛星導航領域內關鍵技術與產量上的落后,使得GPS 幾乎完全壟斷我國市場。而自我國的北斗系統應用以來,在基礎類產品、終端產品以及運營服務等領域,我國企業實力與國外也還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導航芯片制造是最核心的一環。
據了解,芯片是決定導航設備性能的關鍵,而且占導航設備50%以上的價值。經過政府大力推進核心芯片的發展,目前國產北斗應用的基礎產品都已經有所突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產品已經得到小規模應用,國產芯片在性能方面已經基本接近國際水平,能夠滿足應用的大部分需要,但跟國外產品在功耗、體積尤其是價格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比如國內北斗芯片模塊的價格已經從一開始的500元甚至上千元,降至現在的100元左右,然而與此相對,國外產品價格只有50元左右,差距明顯。
同時,北斗應用市場需求增長的步伐并不如企業所預期的樂觀。在一些行業分析人士看來,北斗應用推廣爆發比預期慢、新業務市場拓展周期較長、公司研發和市場投入大,是導致芯片企業業績不振的主要原因。
有企業人士表示,一些本該在2012年啟動的示范工程到2013年年初才真正顯現作用。而這期間國內又向國外企業開放了ICD文件,留給國內企業的時間窗已經很小,國外企業迅速進入市場無疑給企業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北斗系統的行業和區域的示范項目已經陸續展開。在交通、氣象、海洋漁業等行業以及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的應用示范正在開展實施,同時在公安、林業等行業以及湖南、貴州、陜西等地區的示范項目正在等待批復。
對此,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高級工程師吳海玲對筆者表示,初步預計,國產北斗芯片的銷量在年底有望超過100萬片,而且在示范項目的帶動下,北斗產品即將進入大眾應用市場。
據了解,大眾消費領域占導航應用的80%以上,但此前幾乎被GPS壟斷。而目前國內很多車載導航生產企業已開始開發并銷售北斗產品,同時北斗芯片企業正在跟國內的手機廠家合作開發兼容北斗系統的芯片。“可以預見的是,北斗應用的手機產品一旦上市,北斗的應用量將會有巨大的增長。”
差異化突圍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預測,到2015 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產值將超過2000億元;而到2020 年,中國將建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屆時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產業的用戶規模將成為世界第一,產業年產值將超過4000 億元。
“目前是產業發展的關鍵階段,但市場需求還沒有真正帶動起來,因此在產業培育方面還需要政府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在吳海玲看來,為了加速北斗產業化,國家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等相關部門都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總的來說絕對投資還非常有限,需要對產業中下游的應用和需求加大投入。
同時她強調,北斗市場的需求沒有真正拉動起來,國內企業不能實現盈利,就不敢大規模投入,而國外企業生產的北斗產品雖然已經進入國內市場,但截至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因此未來北斗產業的競爭格局很難預測。
據悉,自北斗正式投運以來,經過半年多的發展,產品價值相對較高的北斗高精度產品在駕考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從芯片到接收機,完全由國內企業自主生產的北斗產品,在高精度應用領域已經占有一席之地,相關產品也銷售了近兩萬套。
業內人士認為,北斗產業化提速在即,產品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是企業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
胡剛表示,對于企業來說,目前應該堅持質量并找到自己的存活之道,“剛開始堅持質量必然帶來成本的提高,但穩扎穩打,長遠來看追求質量帶來的成本就被數量消化,同時,國內企業與海外企業不能硬碰硬,而應該尋求一兩個有差異化競爭的藍海市場。”
對此,東莞市泰斗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祥濱也表示認同。他表示:“國內北斗導航企業具有本土化優勢,在一些涉及國家安全的國防和行業示范領域上更容易獲得項目支持,在服務上也更有利于為用戶提供貼身服務。另外,國外企業很少有針對國內客戶定制化的開發服務,這就是本土企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