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銀行迂回觸“電”?
在互聯網金融概念炒得火熱的當下,銀行和電商的結合,注定會碰撞出火花。
這也就難怪,7月8日出現在民生銀行官網上的一則招聘啟事會引發外界如此廣泛的關注。
據悉,民生電商即將在深圳前海注冊,公司發起人為民生銀行的七家主要非國有股東單位和民生加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認繳資本金30億元人民幣。
資料顯示,公司發起人為中國民生銀行的七家主要非國有股東單位和民生加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這七家公司的負責人是董文標、劉永好、郭廣昌、史玉柱、盧志強、張宏偉等。
但對比坊間的熱議,當事方卻三緘其口,而且民生銀行的態度也“似是而非”,不僅多次表示與民生電商除了股東關聯之外毫無關系,而且對此事也不愿置評。
“當初是借助民生銀行的客戶資源來提高一下招聘啟事的關注度,所以才掛在官網上。”對此,民生銀行內部人士如是解釋。
業內人士分析,民生銀行似是而非的態度背后,或許映射出銀行對電子商務“霧里看花”的心理:一方面對電子商務心向往之,卻沒有合適的模式切入,同時也出于對《商業銀行法》的忌憚心理,恐踩紅線。《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銀行不得向非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
雖然目前很難證實民生銀行是否存在上述顧慮,但靈活而多變的民生銀行對電子商務的憧憬和盤算早已有之。早在去年7月份,董文標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文新刊慶典上就表示,未來5~7年,電子商務銀行市場將非常強大,而電子商務銀行對中國銀行業是一個很大缺失,所以必須在這方面下大決心提升解決。董文標特別強調,如果沒有這樣一個遠見,5~7年以后,小型銀行生存將面臨很大挑戰。
之后,民生銀行也積極展開與電子商務公司的合作。去年10月份,民生銀行與慧聰網合作發行了民生-慧聰新e代聯名信用卡,針對小微企業在B2B平臺積累的網絡信用為基礎推出無抵押、免擔保、靈活計費的小額信貸產品。
今年7月30日,民生銀行又在移動電商領域布下一子,民生廣州分行與移動電商廣州閃購啟動戰略合作,推出“民生購”。據了解,“民生購”平臺將借助于移動電商技術延伸企業的銷售渠道,同時,閃媒所實現的隨時隨地品牌傳播功能,讓所有商品都成為廣告傳播平臺,成為企業無處不在的資訊平臺;另外,平臺也為消費者提供24小時在線移動商城、線上購買線下體驗的O2O模式和服務,以及快捷、方便的金融產品在線服務。
同期,民生銀行北京管理部還在內部搭建了“小微同城”,通過在該平臺發布優質小微商戶的服務及商品信息、促銷活動等,吸引行內員工參與交易,實現品牌宣傳、行內交易撮合,為民生銀行小微客戶提供高附加值的非金融服務。民生銀行的這一做法與建行的電子商務平臺有些相仿。善融商務在正式推出之初,也同樣在內部試運行一年,借助于內部員工的參與來測試系統的安全性和成熟度。
“銀行與銀行電商之間未來的業務協同是一定的,但是要看哪方面的業務,是消費金融,還是供應鏈金融,不同的定位效果也不盡相同,這取決于銀行的整體戰略。”金麟表示。
三種模式PK:自建、接入、獨立電商
“在銀行脫媒和泛金融化的大背景下,跨界電商也是各家銀行轉型的一個必然選擇。”某國有銀行電子銀行部相關負責人付育(化名)認為,這個方向是確定的,但是目前還沒有固定的模式和路徑可循。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電子銀行業內人士則表示,銀行跨界電商的熱情有余,但是經驗不足。每一家銀行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目前來看,先行試水的銀行主要是采用兩種模式,一種為自建電子商務平臺,比如交通銀行的交博匯,以及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都由銀行的電子銀行部門主導搭建交易平臺,引入B2B和B2C商戶入駐,同時提供融資、支付結算為一體的綜合化金融服務。
與此同時,以華夏銀行為代表的銀行則與各大電子商務平臺合作,并且與后者的交易系統實現對接,借此獲得交易雙方真實而有效的數據,在此基礎上為企業實現在線融資、現金管理、跨行支付、資金結算、資金監管五大功能。
作為銀行的新興金融服務手段,上述兩種模式在短期內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截至6月末,對外推出一年的“善融商務”注冊會員數已突破150萬,交易額接近百億元,融資規模達到數十億元;而華夏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部總經理盧小群則向記者透露,今年1~7月份,平臺金融累計發放貸款過萬筆,戶均21萬元。
相形之下,后一種模式有明顯的短板。“自建與非自建,主要區別就是在渠道的控制力上。”某股份制銀行相關業務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在自建商城的模式之下,銀行對平臺上的交易數據有絕對的掌控能力,而且,在大數據時代,更多的數據也意味著更多業務延展的可能性;但與之相對,更大的話語權則需要更大的投入。
建行副行長龐秀生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曾指出,所有創新的業務都需要這樣一個周期:研發階段、試點推廣階段,然后才能成長到高成長階段,最后再到成熟階段。往往到后兩個階段的時候,才會真正賺錢。客戶基于善融商務平臺而生發出大量的金融服務,還需要一個過程,初期肯定要有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
首先是資金的投入,“電商平臺本身就是燒錢的,尤其是銀行作為后發者,投入的成本更是倍增。”付育表示。
其次是時間上的投入,連入一家大企業需要雙方財務信息、交易信息等多方面的信息共享和系統對接,“需要長時間的溝通,技術配合上也耗時很久。”建行電子銀行的一名業務人員表示。
此外,在銀行自建電商平臺的模式之下,會面臨一系列的售后和物流的問題,而這些對銀行而言都是新課題。
“自建電商需要銀行深度介入電子商務環節,這樣做的確收效更慢,但是效果會更好,因為互聯網金融的生態中,客戶的商務行為和融資模式都會發生變化,銀行跨界電商之后,首先的效果會體現在融資上,未來更大的業務機會還在于數據挖掘等。”建行某分行電子銀行負責人認為,并且舉例表示,此前有一個客戶財務信息都沒有問題,但銀行從其電費繳納數據中發現異樣,由此排除了銀行的潛在風險。
與之相比,在“合作”模式下,銀行可以實現與現有平臺的高效快速對接,“短、平、快”地實現銀行的電商化,但是對平臺缺乏足夠控制力和話語權,因此,有銀行業人士也指出,不排除要收購一些電商企業——但這又觸犯了當前的監管法規。
民生電商的成立無疑也引發了人們對銀行電商第三種模式的展望。在付育看來,這好比間接成立一個商務公司,做商務和做銀行互不干涉,但在共同的股東背景下又能更好地實現協同效應。
“不過問題在于兩者之間的配合是否能夠實現銀行主營業務的利益最優,因為電商公司也是有利潤訴求的。”付育表示。
銀行跨界是整體戰略延伸
“互聯網金融的競爭中,互聯網企業的金融化并不會給銀行帶來太大的業務壓力,但是其對交付渠道和交易模式所形成的顛覆對銀行來說才是最大的挑戰,因此各家銀行也都在搭建自己的平臺,先行把握渠道主動權。”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
因此,模式選擇上的猶疑并沒有阻止各家銀行在此方面的投入,不管是大型銀行,還是中小型銀行都對電子商務趨之若鶩。中信銀行去年成立了網絡銀行,主要針對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和網絡貸款等會重點突破;在剛剛結束的2013年年中工作會議上,工行董事長姜建清表示,工行將加快構建網上購物、投資理財、網絡融資、消費信貸于一體,“支付+融資”的綜合電子商務平臺;中行也曾表示,電子商務云服務、O2O服務模式(線下業務線上推廣)、移動電子商務解決方案、電商社區化平臺以及在線融資平臺服務將是中銀電商未來的發力重點。
“現在銀行做電商化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起點不同,所選取的路徑不同,最后的效果也會不盡相同。”付育表示。但重要的一點則在于,銀行做電子商務跨界的幅度很大,因此需要量力而行。“短期來看,非自建平臺的模式門檻比較低,在模式尚不清晰的情況下,中小銀行選擇間接進入,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
金麟也表示:“對于小銀行來說,自建平臺不僅投入太大,而且受限于自身的資源稟賦,平臺流量和規模都不會很理想。”同時,金麟也認為,一些具有集團背景的銀行,則可以參考民生電商的模式,比如中信集團,光大集團下面設立電子商務公司,集團內部證券、信托等多個金融機構可以與之對接。
曾剛強調,在互聯網金融越來越熱的氛圍下,銀行的電商沖動則更需要冷處理,而不要盲目跟風。
“一個是高富帥,一個是競爭很激烈的電商行業,互聯網企業和銀行的本質完全不同,其風控管理也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在跨界中也要有不同的定位,大而全未必是好的。”曾剛表示,各家銀行應該判斷電商化跟自身的能力和資源是否匹配,并且以現有業務優勢為突破口,首先進行內部資源的整合。
以民生電商為例,金麟判斷,未來民生銀行如果與其進行消費金融方面的探索則很難突破,而在民生銀行一直保持領先的小微金融和產業鏈金融上就能夠發揮更大的協同作用。“因為前者的零售客戶群并不占優勢,因此民生電商開展‘類淘寶’的平臺優勢不大。”
這也是銀行在電商化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招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劉加隆此前指出,招行不會做淘寶式的電商,招行只做標準化的電商產品,只做與主營業務高度相關的電商。比如,招商銀行主推的“出行易”則是類攜程的平臺,其中所涉及的差旅出行服務與招行的商務卡具有很高的黏合度。
“銀行做跨界并不是簡單的多元化,而應該是整體戰略的一個延伸。”金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