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律角度來說,互聯網領域的法律適用與現實沒有本質差別,現有的法律制度和適用規則在網絡環境下都可以同等適用。這也是我們不用額外出臺一部“網絡法”約束網絡行為的主要原因。同時,因為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相比確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國家會在網絡的一些特殊問題上針對網絡特點,制定一些額外法律規則來適用。比如,新出臺的《侵權責任法》第36條,將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與一般民事侵權區分對待,一方面豁免了盡到義務的網站承擔責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賦予了網絡被侵權人維護權利的特殊渠道。從世界范圍看,我國是首個將網絡侵權明文規定在民事法律范疇之內的國家,體現出我國立法的時代性和先進性。但是,即便依靠相對完善的針對性網絡立法,也無法做到完全以“他律”代替“自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引發了層出不窮的網絡侵權形式,“他律”無法面面俱到。眾所周知,為避免立法的相對滯后性,立法機關大都將法律規定得較為抽象和原則,這導致兩方面不足,一是民眾對過于抽象和原則的法律無法做到完全理解,二是可能導致司法機關對法律的誤判。這兩種情況在涉及網絡案件的時候尤為明顯。因為沒有法律的明文規定,很多網民對自己的網絡行為合法性缺少事先明確評估,導致在很多網絡案件中,很多網民在裁判結果出來后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行為是法律所排斥的。此外,法官對一些涉及新型網絡侵權的案件適用法律之時,也會因缺乏具體請求權基礎而感到困惑,經常會出現“同案不同判”的現象。自律公約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較好地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其次,相對他律的“硬約束”,自律是一種“軟約束”,更適合用于處理網絡糾紛。網絡違法行為帶來的法律后果有三類,分別是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這三類責任都是法律對違法行為的負評價,是一種具有國家強制力的硬性約束。而網絡自律的責任承擔方式則更為靈活,多以刪除、停止服務、斷開連接等“功能性”責任出現,是軟性約束。以《新浪微博社區公約》為例,自律責任規定在公約第23條中,分為“內容處理”與“賬號處理”兩種方式,二者都以“刪除”、“禁止轉發”、“禁止關注”等責任方式做出,做到了“網絡之事,網絡解決”。這些處理手段既使網民權益得到了有效、及時的保護,又盡量避免了將網絡糾紛擴大到法律責任的可能性,會使網民更愿意接受。
最后,從“他律”和“自律”的功能效果看,自律更有助于維護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網絡表達自由是社會民主化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過于強硬的否定性評價很可能會導致網絡表達產生“寒蟬效應”,從長遠看,不利于我國剛剛起步的互聯網產業發展和公民表達自由。自律則具有先天的“民意”標示,并以其特有的“軟約束”維護合法的表達自由和網民權益,間接有助于構建更為和諧自由的網絡環境。同時,互聯網糾紛日益增多,以“自律公約”的形式可以在互聯網內部“消化掉”大多數糾紛,更為快捷、有效地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減少司法訴訟成本的浪費,達到利國利民的息訴和諧目的。
《新浪微博社區公約》的主要看點
一、將“安寧權”特殊明確保護。
該公約的第15條到第19條,將微博行為中最常見被侵害的幾種權利加以重點突出,并特殊保護。這幾種權利分別是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安寧權和著作權。我們注意到,安寧權是在我國民事法律體系中沒有明文規定的一種新型人格權,屬于一般人格權概念下發展中的人格權,一般是被涵蓋在人格尊嚴權利中間接保護的。公約之所以將安寧權作為一種獨立的權利特殊保護,是因為在微博行為中,經常會出現利用“私信”、“@”、“求關注”等方式惡意侵擾他人合法權益的情形,更有甚者,利用“外掛”等特殊軟件達到侵擾他人的不法目的。現行法律中沒有對安寧權做出具體規定,被侵擾的用戶無法以法律手段維護自己權利,對這些侵擾不勝其煩卻又毫無辦法。所以,新浪以公約的形式將安寧權特殊明確保護,侵權人將以違約責任承擔相應后果。我國《人格權法》正在制定過程中,公約對安寧權的首次規定,無疑使微博中的人格權保護走到了立法的前面,具有相當創新性,成為該公約最大的一個看點。
二、強調微博管理的民主性。
公約本來就應該是用戶共議出來,并共同遵守的契約,其制定、修改和執行過程中應該貫徹用戶參與、知情和決策的權利。該公約的制定是新浪召集相關用戶、專家和網站從業者共同完成,現在正處于面向全部用戶征求意見的過程中,這無疑體現出濃厚的網絡民主特點。公約違規處理層面分為兩大類,一是可以明確識別的侵權、虛假信息,二是不能明確識別的信息。前者由新浪公司及時處理,后者由面向全體用戶公開招募的“用戶委員會”來判斷。“用戶委員會”將在時限內以多數表決的形式做出最終決定哪些信息涉嫌違規,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新浪將以“卷宗”的形式全程公開。這無疑是新浪管理微博行為時突出民主性和用戶參與性的最大看點。
三、明確微博表達的界限。
從法律層面說,表達自由不是沒有界限的,按照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的表述,將尊重他人權利、保障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衛生和道德作為公民行使表達自由的界限。《新浪微博社區公約》結合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用戶擁有發布信息自由的權利,但不得與其他權利沖突(用列舉的方式明確八條)。這些微博表達自由的界限也是我們行使言論自由的原則,在公約中起到了明示性效果,是明確用戶使用微博應遵照在法律框架內活動原則的最大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