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專業品牌服務商:網站建設、品牌策劃設計、網站優化、網站推廣等業務
-
-
- 聯系電話:0577-55882408
- 傳真號碼:0577-55882411
- 聯系手機:15224122065
- 聯系地址:溫州市甌海站南商貿城C幢306
-
- 美國對我國采取互聯網制約的措施
- 發布時間:2012-4-11 18:19:10 ‖
- 2011年5月16日和7月14日,美國政府相繼出臺了《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和《網絡空間行動戰略》兩個互聯網政策文件。此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繼2010年1月21日發表《互聯網自由與全球言論自由的未來》演講之后,于 2011年2月15日,發表了題為《互聯網的是與非:網絡世界的選擇與挑戰》的演講,這是對美國“互聯網自由”政策全面而詳盡的闡述。與此同步,美國進一步強化了互聯網監管的專門機構,成立了網絡安全執行辦公室,美國網絡司令部也于2011年10月全面運行。以上表明,無論是政策的制定,還是執行機構的設置,美國互聯網戰略已基本成型。美國的互聯網戰略是美國傳統霸權在互聯網領域的新投射,是美國從技術層面、資源層面、信息層面到法理層面搶占全球網絡空間制網權和制高點的重大轉折,對我國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安全構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潛在威脅及嚴峻挑戰。因此,制定我國的互聯網戰略迫在眉睫。 一、美國互聯網戰略對我國政治安全及文化安全的嚴峻挑戰
美國謀求掌控全球網絡制網權的互聯網戰略,將勢必引發世界主要大國的網絡軍備競賽,同時也對其他國家,尤其是信息弱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國家安全蒙上了一層陰影。目前,我國尚未從國家層面制定具有統籌性和前瞻性的互聯網戰略,也缺乏網絡空間發展、管理和安全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因此,美國先發制人的互聯網戰略,對我國政治安全已構成潛在及長遠威脅,對我國文化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
1.美國憑借在互聯網領域的絕對優勢,早已將其主權的行使范圍擴展到了領土、領海、領空等有形世界以外的網絡空間,把網絡主權的斗爭納入國家主權斗爭的重要領域。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一書中說:“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而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強權人的手里,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發布權,利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勢,達到暴力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010年1月轟動世界的谷歌退出中國大陸事件,其實質就是美國對我國網絡主權展開進攻、中國為此保衛自身網絡主權的一場政治斗爭。在此期間,美國將不受審查的網絡言論自由作為其指責和攻擊我國的武器。然而,根據WTO相關規則和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作為享受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的在線信息檢索服務提供商的谷歌中國,必須接受中國政府的網絡管理。
今天,無論世界上哪個國家,不受審查的言論自由都是不可能的,每個國家都有規制和審查,就是美國的互聯網也禁止傳播有關恐怖主義的內容。英國對侮辱女王的互聯網信息內容要嚴格審查,新加坡的互聯網不能討論宗教、種族等有損社會和諧的敏感問題。可以說,任何國家都有其核心利益,保護國家的核心利益是保護國家主權的重要體現。事實上,美國在“9·11”事件后頒布的《愛國法》,實行著比其他國家更為嚴格的網絡審查和互聯網監控制度,政府和相關機構可以隨意查閱任何人的電子郵件,并有權控制和屏蔽任何可能“危及國家安全”的互聯網信息。由此可見,美國實行的是互聯網“雙重標準”,其“世界警察”行徑早已擴展到網絡空間。
2.互聯網成為美國推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新型工具和媒介。當前,全球網絡空間秩序處于極不平衡的狀態,美國擁有絕對的優勢,全球網絡管理中所有重大決定仍由美國主導。全球互聯網的全部網頁中占81%的是英語,其他語種加起來不足20%;國際互聯網上訪問量最大的100個網站中,有94個在美國境內。
蘇聯解體后,美國一直沒有放棄對我國的西化、分化和滲透。當前,從政府到各主管部門再到網絡服務提供商,他們自始至終都按照自身的標準篩選和推出符合其價值標準的互聯網信息內容及傳播方式,將符合本國利益和價值觀的信息傳播給受眾者。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薩發生大規模動亂事件,CNN網站等西方主流媒體違背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對這一事件進行了連篇的歪曲報道,通過發布有違事實、張冠李戴的照片和文章,篡改事實真相,極度丑化了我國政府的形象。我們應該看到,CNN網站對拉薩“3·14”事件的不實報道并非偶然,從近年來美國網絡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中可以發現,他們的對華偏見根深蒂固,報道重點和報道立場始終以美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為導向,經常出現將中國“妖魔化”的言論。以《紐約時報》網站為例分析:從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的六個月內,對《紐約時報》網站上的涉華報道進行隨機抽樣,抽取了51篇與中國相關的文章。在這些涉華文章中,有46%的文章使用了帶有偏見的名詞,其中38%的文章帶有負面性名詞,只有8%的文章帶有正面性名詞,正面性名詞多集中在經濟發展上,而負面性名詞多集中在政治、軍事和社會問題上,其中有16%的文章中出現了刻意和著重渲染“中國威脅論”的露骨內容。由此可見,網絡空間并不是一個絕對自由的領域,美國早已將互聯網作為其推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
3.主導網絡話語權的美國極有可能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平臺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秩序的穩定。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不斷衍生的各種新媒體,已經成為輿論與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博客、微博的使用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方便簡易的平臺。然而,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一旦被別有用心的力量用作顛覆性的宣傳,如制造假信息、散布對政府的不滿情緒、組織抗議集結活動等,互聯網就會變成“謠言策源地”。2011年8月爆發的倫敦騷亂以及2011 年年初西亞北非地區的社會動蕩、政局變更,已經將網絡社交媒體的“雙刃劍”特性暴露無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微博用戶數量以高達208.9%的增幅,從2010年底的6311萬爆發增長到1.95億,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新媒體受眾者如此龐大,當前我國政府也同樣面臨著無法完全控制網絡信息內容的局面。而主導網絡話語權的美國,完全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來影響和左右我國突發性、群體性事件的發生與發展,繼而進一步破壞我國社會政治秩序的穩定。另外,網絡黑客的技術越來越高明,加密手段越來越先進,這也可能為一些蓄意進行網絡政治犯罪的活動提供便利。以上這些可能的犯罪行為將會對我國政治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
4.美國以互聯網為依托,全天候、高效率、低成本、更直接、更便捷地進行美國“文化霸權”的擴張。文化擴張是美國實現霸權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美國借助新聞媒體大規模地輸出文化產品。美國擁有《華盛頓郵報》、《時代周刊》等具有世界最大影響力的報刊,有世界最大的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有世界最大的專用于對外宣傳的電臺“美國之音”及針對世界各地區的廣播和電視臺。另一方面,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即互聯網的發展,為美國“文化霸權”的擴張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傳播途徑和媒介,美國牢牢掌控著互聯網信息主導權,利用網絡源源不斷地進行政治宣傳和文化輸出,大力宣揚美國的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目前,全球80%以上的數據庫集中在美國。人們一旦進入網絡空間,實際上就進入了美國設計的文化環境之中。大量打著美國烙印符號的新聞、影視、廣告、網絡游戲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時刻影響著我國網絡受眾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從而逐步屏蔽其原有的價值觀念,不斷地去適應網絡媒體所倡導的各種文化理念。這種文化滲透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它不會在短時期內明顯表露出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將會從根本上觸及我國民族傳統文化、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是目前世界上網民最多的國家。因此,我們不得不提防美國“文化霸權”的擴張。
5.美國主導互聯網全球輿論,不間斷宣傳“中國威脅論”。目前,互聯網全球數據傳輸和處理量的80%以上起源于美國,網絡話語權被美國牢牢掌控。與1997年相比,持“中國威脅論”的美國人所占的比例由43%增至如今的58%,同時將中國視作機遇的美國人比例則由45%降至2010年的35%。另外,認為中國在經濟、軍事領域是“超級大國”的人達到46%,大幅高于1997年的22%。在當前網絡民調中,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正在成為美國潛在的敵人和主要的競爭對手。
那么,美國不間斷宣傳“中國威脅論”的真實意圖是什么?我們認為,一是蘇聯解體后,中國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最后堡壘”,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致使美國及西方國家對華態度充斥著猜忌與排斥。二是進入21世紀初,中國的迅速崛起使美國深感威脅和擔憂,其戰略疑慮進一步加重。按照西方傳統現實主義的思維邏輯,一個新興國家的崛起,往往導致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劇變動,甚至引發世界大戰。其主要原因就是新興國家走了一條依靠發動侵略戰爭打破原有國際體系,實行對外擴張以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此外,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歷來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現在崛起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更大的威脅。盡管我國政府多次表示,中國的發展與壯大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中國現在不稱霸,將來即使強大了也永遠不稱霸。但是,這并沒有解除美國等西方大國對我國的戰略疑慮。2011年1月,胡錦濤主席訪美,奧巴馬總統委婉地表示:“我們歡迎中國的崛起,但是要確保這種崛起遵循國際準則和規則,以安全和和平的方式崛起。”由此,可見一斑。三是美國國內不時有學者和政客提出,美國政府要深謀遠慮,防患于未然,即便不能阻止但至少也要拖延或推遲“中國霸權”的到來。從行動上看,美國各屆政府都一致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其對華政策也一直采取接觸與遏制兩手并用,盡管不同時期和不同執政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對我國的防備之心卻從來沒有解除。
6. 美國強力鼓吹“互聯網自由”,指責中國的互聯網管理政策,影射中國限制互聯網自由,這是對我國主權的挑戰,已嚴重威脅我國互聯網文化安全。2010年1月21日,“谷歌事件”一周后,希拉里在華盛頓新聞博物館發表“互聯網自由與全球言論自由的未來”演講,第一次提出“互聯網自由”概念,宣稱“公開的形式與不受國家主權約束的信息自由流動,是值得大力倡導的價值觀”。2011年2月15日,中東政治動蕩尚未平息,希拉里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互聯網的是與非:網絡世界的選擇與挑戰”演講,再度鼓吹“互聯網自由”。這兩份綱領性演說文本,全面展現了美國式“互聯網自由”戰略的主要內容。在第二次演講中,希拉里4次提到中國。美國利用互聯網指責和干涉我國內政已經不是第一次。早在2006年,美國國際關系委員會副主席克里斯·史密斯在一次聽證會上就曾提出《全球在線自由法案》,該法案明確要求網絡公司禁止向中國等限制互聯網的國家出口用于網絡審查的路由器、軟件等產品,其戰略意圖十分明顯。
美國是迄今世界上最強力鼓吹“互聯網自由”的國家。美國“互聯網自由”戰略的出臺是二戰后冷戰思維的延續,其核心就是網絡連接自由,其本質就是“美國式”民主自由價值觀在信息時代網絡空間的自然延伸,其目的就是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與戰略意圖。它標志著美國政府對互聯網應用的定位已經超越技術層面,使之成為在網絡空間推廣美國民主、進行政治滲透的工具與平臺。美國指責中國的互聯網管理政策,影射中國限制互聯網自由,更是對我國主權的嚴峻挑戰,已嚴重威脅我國互聯網文化安全。
二、我國的應對措施
我國當務之急是制定自己的互聯網戰略,以應對來自國際和國內的雙重挑戰,更好地全面維護我國互聯網的總體安全及國家現實與長遠的根本利益。
1.觀念層面。第一,加快制定我國互聯網戰略的步伐。應該把互聯網視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盡快從國家層面制定出具有統籌性和前瞻性的互聯網戰略。第二,增強“網絡主權”意識,維護我國網絡主權不受侵犯。美國掌控國際網絡空間的主動權,使我國在網絡空間的主權不斷受到沖擊。因此,要加強維護“網絡主權”的意識,確保我國無形“網絡邊界”的安全。第三,力爭互聯網意識形態斗爭的主動權。對美國互聯網戰略中的排華、反華意識加以防范,并通過發展與創新我國互聯網自主技術,積極爭取全球網絡空間的話語權,打破美國及主要西方大國對全球網絡輿論的壟斷,利用網絡平臺大力宣傳、塑造中國政府的正面國際形象。
2. 技術層面。第一,盡快實現我國互聯網技術的自主與創新。目前,我國還處于網絡技術的借鑒應用階段,網絡領域的核心技術對美國的依存度很高,這就造成了國家基礎性網絡設施和重要的信息系統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安全隱患。為此,應該加大對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以及安全防御體系的研發力度,加大對網絡安全技術和產品研發的資金投入,加強對國外先進技術和應用的跟蹤研究,鼓勵我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與創新,早日實現技術自主、擺脫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這是確保我國互聯網政治及文化安全的物質基礎。第二,大力培養互聯網安全方面的專業性人才。高科技人才是我國早日實現互聯網技術自主創新的關鍵點和支撐點,是我國互聯網科技得到長期、持久發展的基石。為此,要大幅度增加對網絡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經費支出,并廣泛招募網絡技術人才。
3. 制度管理層面。第一,建立互聯網安全“中央責任制”。信息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已將互聯網安全工作的領導和協調的層級提升到總統層級,并與情報收集、軍隊、民事等工作結合起來,形成了綜合性的互聯網安全協調體制。因此,需要從國家層面建立領導和監督互聯網的“中央責任制”,同時也要處理好中央和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關系,加強彼此間的協調與合作。
第二,建立、健全我國的互聯網法律法規體系。在加強信息安全統一領導和協調的過程中,還應進一步健全我國的互聯網法律法規體系,細化法律責任,加強信息安全、數據安全等網絡空間方面的立法工作,明確界定網絡空間的違法違規行為,使我國網絡空間發展和管理有法可依。還要進一步加大對網絡空間惡意破壞行為的執法力度以及對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嚴懲和管制的力度。
第三,進一步強化對網絡空間內容的管理,大力發展我國互聯網文化。不僅要屏蔽和禁止國內外煽動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穩定以及提供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網站及內容,還要大力創建多個全球中文網站。這樣不僅可以廣泛傳播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文化,提升中華文明在世界的影響力,還可以向世界展示一個民主、文明、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形象。
第四,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互聯網標準與規則的制定。一方面,應積極參與全球信息安全的共同治理,共同應對跨國信息安全等互聯網議題的討論與研究;另一方面,在國際互聯網標準與規則的建構之中,應致力于廣泛參與,改變我國在國際互聯網標準制定方面的被動局面,以更好地捍衛我國網絡主權及國家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
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自 http://www.vgwn.cn/news_show/lcnt_details_2_849.html
上一篇:網絡監管必須“有所為”
下一篇:移動互聯網的語音時代
【置頂】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xnxx老师
|
久久大胆视频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网址在线
|
全肉一女n男np高h双龙养成
|
禁忌4中文
|
色综合网亚洲精品久久
|
日本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牛牛影院成人免费网页
|
国产99re在线观看69热
|
热久久最新网址
|
婷婷久久精品
|
秋葵视频成人
|
国内在线观看
|
农村老少伦小说
|
99热免费在线
|
涩涩漫画软件
|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
狠狠色综合久久婷婷色天使
|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
扒开放荡老师裙子猛烈的进入
|
jazz欧美人免费xxxxxx
|
窝窝午夜理伦影院
|
久久中文骚妇内射
|
性鸥美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色视频
|
二区三区不卡不卡视频
|
俺去也亚洲色图
|
韩国情事伦理片观看地址
|
日本道在线播放
|
国产一级精品高清一级毛片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
久久国产36精品色熟妇
|
色综合欧美色综合七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精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90影院
|
色姑娘色综合
|
国产小视频网站
|
四虎免费影院ww4164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