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諸如Facebook、Twitter等互聯網后起之秀的崛起來看,創新成為美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動力。事實上,創新同樣是中國互聯網前進的動力,一些互聯網企業的折戟印證了這一觀點。校內網被收購,開心網被邊緣化,團購行業的沒落,這從表面來看是經營問題,但實質是創新缺乏導致企業失去了前進的動力。相反,諸如騰訊、百度和阿里巴巴這樣的國內互聯網巨頭,是“創新”在推動其高速發展。
或許很多人認為,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沒有任何創新,而是在抄襲。事實上,這是被媒體嚴重扭曲的事實,也是公眾對創新這一概念錯誤理解的后果。仔細分析一下國內互聯網的行業格局就會發現,中國大多數互聯網企業的創新能力并不強,創新能力強的企業,目前已經是雄踞一方的霸主。
一直以來,媒體用壟斷來解釋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的成功,淡化了這些互聯網企業的創新色彩。來自媒體的一則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騰訊已申請專利超過4000件。4000件專利,這是對騰訊創新能力的一個具體量化,畢竟專利是創新的成果。
在美國,衡量一家互聯網企業的創新能力,同樣是專利數目。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Isider曾對21家全球各大科技巨頭的專利數目作了統計,其中IBM以70715項專利獨領風騷,Google專利數目僅有1124項。正因于此,Google才會面臨Facebook的強大挑戰。
IBM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專利,旗下的研究院功不可沒。而騰訊的高速發展,同樣得益于騰訊研究院。據悉,在騰訊已經申請的4000件專利中,其中超過一半的專利數來自于騰訊研究院的貢獻。可見騰訊研究院已經成為了騰訊的重要創新基地。
眾所周知,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創新之路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保證創新不斷涌出的原生力量。而近期媒體透露出的一組數據,則將騰訊研究院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的努力形象的描繪出來。成立于2007年騰訊研究院,在5年時間里招聘了1000多人,40多項產品和服務在這里被孵化,前前后后有500多名工程師隨孵化的產品離開研究院進入騰訊各個產品線。其中,2011年被孵化出去的SOSO地圖街景項目已經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的街景小組被孵化成了一個幾百人的獨立部門。
事實證明,騰訊研究院孵化出來的很多產品已經成為市場的主流互聯網產品,QQ輸入法、QQ電腦管家和QQ瀏覽器等產品全部出自騰訊研究院。正是因為騰訊研究院有出色的創新能力,騰訊才能高速前行,創新自然成為了騰訊前進的動力。
早年,憑借對中國市場的精準理解,以及微創新,QQ成為國內第一大即時通訊軟件。QQ的成功讓騰訊意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性,這也是騰訊研究院不斷用多種模式吸納人才的原因。目前,騰訊研究院還開創“校企聯合實驗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14所高校設立了創新俱樂部,并通過“騰訊校園之星”互聯網開發大賽、優才培養計劃、學生創新夏令營、高校開發者社區、高校體驗之旅等多樣溝通渠道搭建,為下一代互聯網人才培養提供了平臺。
縱觀騰訊的發展史就會發現,創新一直為騰訊高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而騰訊研究院成為了名符其實的創新基地。追根溯源,國內眾多互聯網企業一直難以高速發展,就是缺乏創新。正如《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所說,失去了創新,中國互聯網還剩什么?試想,連前進的動力都失去了,中國互聯網將如何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