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大成本"圍剿"企業信息化
專家指出,目前企業信息化主要受到五大成本的阻礙:
1、購買成本:
購買成本的定義不限于價格,它還包含:從產品選型開始的一系列耗時耗力的麻煩。
當企業需要購買一款管理軟件,要先收集需求,然后在聯系多家廠商洽談對比,其過程耗時耗力。然后選出來的產品還要上報公司決策層,而公司對于100元的產品和幾十萬的產品的決策流程是不一樣的,這又要經過幾輪討論和決定。而且價格越高,決策奉獻就越大,過程也就越復雜。
2、部署成本:(部署、維護、升級)
部署成本不僅僅是購買服務器,它還包含:從安裝部署到日常維護的一系列成本。
軟件購買后,需要配置專業服務器,同時還要新建或者優化現有網絡環境,另外還需要配備專業的IT人員定期維護,這對于IT企業來說,可能很方便,但是對于傳統企業來說,就需要新成立個IT部門來專門維護網絡環境和解決問題。
3、使用成本:
使用成本不止企業培訓的成本,它還包括:不會用---會用---愿意使用---養成習慣,
對于一款新使用的軟件,從開始的不會使用到習慣使用,會經歷大概3-6個月的時間,這還是軟件本身比較注重用戶體驗,愿意使用該軟件。但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業,因為需要根據軟件來重置企業流程,這其中造成的麻煩和損失是無法估量的。而且,目前還有很多的軟件都是由于不好用才被棄用,而非不會用。
4、時間成本:
時間成本不光是等待,一個軟件從選擇購買部署,直到正式開始使用,一系列的運作下來,可能需要花費近半年的時間,在變化越來越快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在企業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的情況下,半年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有這決定性的作用。
5、浪費成本:
浪費成本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來自廠商;一方面是企業購買時候產生的非理性消費。
目前很多軟件為了迎合企業購買者的心理,又不想降低價格,不斷的增加產品功能,以提高其產品的競爭力,導致企業購買的軟件中有80%甚至90%的功能對于企業來說都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有的廠商打出"免費贈送"的口號,其實這部分功能的研發成本已經被疊加到價格中,這樣會給企業造成很大的負擔。另一方面,企業購買的時候可能會存在非理性的心理沖動,為了考慮企業之后的發展而提前購置不少功能模塊,購買了之后發現這款軟件可能根本沒有實質用途,造成很大的浪費。
二、微成本--互聯網時代企業信息化新出路
而如今,企業信息化或許將告別"高成本"時代。作為互聯網時代產物的imo云辦公室,于2010年提出用"微成本模式"讓企業信息化在中國快速普及。
imo提出微成本是指"把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的所有成本降低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直至趨于零",而要實現這一模式,必須具備以下兩點特質"企業應用互聯網化和工具化(通用化)。"
因為在imo看來,未來世界將是網絡商業的世界,互聯網的交付模式是不能面對面交付的,這決定了微成本軟件必須做到好用易用,首先,基于互聯網模式上的微成本軟件,其高額的研發成本能被海量用戶攤薄,這就大大降低了購買成本;其次企業無需對員工進行培訓就能使用,使得其交付成本為零,這也大大減少了使用成本。在這一點傳統的模式和SaaS模式是做不到的。
企業應用的通用化使得企業按需采用成為可能,它將企業所需的流程模塊打散,企業可以對這些模塊進行自定義組裝,做到適合自己企業的模式,同時可以大大減少企業的浪費成本。其實微成本模式的核心不是主要針對企業的流程,因為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其在經營過程中所用到的流程僅占到整個工作量的5%,而微成本是把解決剩余的95%的工作都盡量電子化、智能化。真正做到企業的信息化。
值得一提的是,imo云辦公室的創始人喬月猛先生,不僅提出了這一理論,還將這一理論付諸實踐,其與其團隊創辦的企業即時通訊平臺imo,就是一款典型的"微成本"企業信息化應用軟件。該產品具備的三個特性:全覆蓋性、高粘性、即時交付性,使其成為了企業最佳的搭載平臺和交付平臺。
目前由imo云辦公室牽頭創辦的"微成本聯盟"已經經歷了一年半的發展,在這一年半中,imo云辦公室把"微成本模式"在自身產品中不斷完善,實現了由微成本產品搭載到服務商搭載的跨越。盡管微成本能否普及、微成本模式能否實現企業信息化普及,這一系列的問題還有待時間來驗證。但無可否認,在企業信息化"高成本"居高不下的現在,"微成本模式"無疑是一條全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