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的故事能否發生在中國?盡管在國內互聯網圈內,眾口一詞的答案是:不可能!但是,Instagram至少可以給國內的創業者帶來一些啟示:賣掉也是一種出路。
對于一些已經獲得投資,并有了一定用戶規模和品牌知名度的公司來講,雖然像Instagram一樣“輝煌”地被收購的可能性不大。但隨著資本市場的變化,一些二三線互聯網公司在無法上市以及再融資艱難的情況下,賣掉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事實上,已有類似公司的一些先期投資者在尋求以并購的方式退出。
并購潮來臨
2012年,許多基金陷入募資困境,中國互聯網公司也遭遇融資寒冬。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風險投資機構向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投資額只有1.385億美元,比上年投資的8.665億美元驟降84%。
另一個現實是,今年的互聯網相關并購案在大幅增加。去年同期并購領域僅有9000多萬美元的小額交易,而今年并購交易金額已躍升至37億美元。
優酷與土豆的合并,成就了一樁中國最引人關注的互聯網并購案,也使得互聯網細分行業進入寡頭競爭的局面。對于那些還在苦熬等待新一輪資本進入的二三線公司來說,并購與否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選擇題。
不久前,百事通斥資3000萬美元現金收購了在線視頻網站風行網絡有限公司和北京風行在線技術有限公司各35%的股權。許多研究機構認為,業內新一輪并購浪潮開始了。
風行被收購的案例有著典型的行業特征。隨著視頻行業競爭同質化程度的加劇,在優酷、土豆以外的第二梯隊視頻網站中,很多中小型企業已經失去了募資的機會,資金鏈普遍吃緊。資金的短缺,又使這類公司在品牌營銷、版權購買等方面捉襟見肘,因此在與第一梯隊的競爭中,已不可避免地落在下風,越強撐越虧損。
并購驅動力來自投資人
易觀國際(微博)分析師齊劍哲認為,從大趨勢上看,國內近期發生的收購和并購案會逐漸增長,這主要源于二級市場發展趨勢不明朗,投資人無法通過上市退出,一些投資人只能通過并購的方式完成退出套現,因此他們會主動撮合更多的投資并購案發生。
“最近跟很多VC見面,他們都希望我們能幫他們成功退出。”漢能投資董事長陳宏認為,2012年肯定是一個并購元年,主要因為很多基金存續期限到了。國內基金存續期大多為5年,這部分基金幾乎都在2005年、2006年左右募集。現在雖然是全民PE熱潮,但是中國不可能有幾千家公司上市。在這種情況下,VC要退出,要么把投資的公司賣掉獲得回報,要么把股權轉讓給別人實現退出。
齊劍哲分析認為,互聯網行業中,除視頻企業會繼續整合外,其他一些細分行業,比如電商服務業也會發生一系列的整合。以電商代運營為例,今年將是電商代運營企業發力搶占市場的關鍵一年。在資本的推動下,一些大的代運營企業會通過橫向收購,提升自身實力。
另外,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移動應用廣告平臺也有可能發生一些被收購的案例,一些原有的互聯網廣告公司會通過收購的方式,進軍移動互聯網廣告市場。
“抄襲頑疾”拉低并購價值
隨著 Draw Something 與 Instagram 分別被 Zynga 和facebook 高價收購,讓人看到移動互聯網時代 App商業模式的巨大價值,這種獨特的產品正越來越成為投資者追逐的對象。
然而,App 這種商業模式能否獨立運行,則還是一個待解的難題。如果沒有被收購,Instagram 將如何實現盈利?投資者如何才能從它的巨量用戶中獲得投資回報,這些都是Instagram并沒有回答的問題。
目前來看,移動應用除游戲以外,大規模盈利的應用類型還未出現,而出高價收購的公司除了看重其用戶規模外,也更多的是出于市場競爭的戰略防御性行為。
對于投資方來說,如非收購,則很難迅速退出。戈壁創投合伙人童偉亮表示,當企業發展不太容易找到商業模式形成營收規模時,并購也是一種很好的退出方式。
再看國內移動互聯網領域,多家創投在2010~2011年展開的撒網捕魚式投資,已經造就了一批融到A輪或B輪,但尚未找到商業模式距離上市退出遙遙無期的公司。這些創業公司的項目在資本吃緊、融資無望的現實上,能否有望通過高價并購實現投資人的成功退出呢?
對于這一問題,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李易直言:國內這些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公司很多是無營收,無商業模式,無資產的“三無”公司, 收購價值并不大。對于互聯網巨頭騰訊、百度(微博)等公司來說,抄襲一個產品的成本遠遠低于收購,在這種情況下,巨頭們會迅速復制而不會去收購。
清科投資總經理葉斌也表示,去年就在國內看到了類Instagram的應用,但看了十幾款后發現:他們的用戶規模和產品體驗都相差無幾,嚴重的復制抄襲已降低了其被收購的價值,因此最終都沒投。
葉斌同時指出,如果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內出現并購的話,應該會出現在手機游戲領域。他認為,目前國內在IOS平臺上月收入過百萬元的公司已經有幾 家了,游戲行業出現一些整合的機會,是不難想象的。而在其他移動互聯領域的細分領域,大部分創業都處于積累用戶階段,而做用戶就需要看能不能找到一個好的 商業模式,至于何時能轉化成現金收入,尚需要一個觀察的過程。
易觀國際分析師齊劍哲分析指出,目前發生在移動互聯網的復制和抄襲行為,已經超過了互聯網,這對于處在二線地位的公司來說,無論是獲取資本青睞 還是高成本的移動互聯網人才,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如果新的資本引不進來,而又無人收購,很大一部分移動互聯網公司將會活在“剃刀邊緣”——面臨被 清理出局的危險。
被國資收購不一定是好事
互聯網領域競爭形勢不斷變化,并購也逐漸顯示出新的趨勢和特點。在這種變化之下,如何評估并購的前景與風險?從創業之初就設計出一個被大佬收購的模式是否可行?《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道杰資本總裁、管理合伙人俞鐵成。
《中國經營報》:2012年在互聯網領域出現的幾起并購案例,體現了什么樣的新趨勢和新特點?
俞鐵成:百事通并購風行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風行公司)、浙報傳媒收購杭州邊鋒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邊鋒公司)及上海浩方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浩方公司),這都顯示了國有資本進軍民營互聯網的趨勢和特點。這說明國有資本大鱷開始出手收購互聯網公司了。目前,國有資本手上有錢,對于像風行這樣的創業型公司來說,由于傍上了國有資本,因此,可以獲得娛樂傳播行業的政策紅利。
《中國經營報》:由于機制的原因,被國有資本收購是否也存在一些風險?比如在并購后的整合與持續發展方面。
俞鐵成:浙報傳媒以35億元收購邊鋒公司和浩方公司,其公告稱邊鋒的重要價值在于其高素質管理團隊和龐大的用戶數量。可是,當邊鋒公司從一個純民營的、高度靈活的、有大量后臺資源可以支撐的娛樂集團轉為被相對封閉、保守且缺乏網絡綜合平臺資源支撐的國有報業集團后,邊鋒的團隊靠什么獲得激勵?龐大的用戶靠什么來維持?這些都使得收購案例面臨著非常大的風險,比如如何把人留住,怎么在一個國有體系里生存下去等。互聯網輕型公司的核心資產是人,因此人員的流失將成為并購后公司能否持續發展的最大風險。
《中國經營報》:Instagram被收購的案例激勵了國內的很多創業者,認為依靠一兩款應用,或者一個細分領域的獨特模式,就會有被行業巨頭看中并收購的可能性。對于這樣一種創業心態與創業目標,你怎么看?
俞鐵成:發生在國內互聯網領域的并購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還很活躍。比如騰訊、百度一直在收購一些小型的公司。在創業潮中,有很多只靠做一兩款應用就起來公司,包括一些垂直電商,有的已經拿到了投資。這類公司的成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會有太強的持續運營能力,其收購前景并不太好。
事實上,只有讓大佬們復制不來的模式,才有被他們高價收購的可能。美國Instagram是一個只有13個人的公司,就賣了10億美元,這在中國市場還是難以想象的。目前中國的很多互聯網潛在買家,通常會先看一個項目團隊的模式能否被復制,如果能,他們肯定會先找人自己來做,像百度、騰訊都是自己做,只有自己做不了時,才會考慮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