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電商狂
一方面,他強悍、偏執、激進,被視為“要速度規模不要命”的草莽之徒;另一方面,他又奇妙地擁有直率、誠信、謹慎、保守的公眾形象。劉強東,儼然已經逐漸成為繼柳傳志、馬云之后的新生代商業領袖。
“沒有新的語言,也沒有新的方式,沒有新的力量能夠表達新的感情;不是什么痛苦,也不是愛較勁,不過是積壓已久的一些本能的反應??”
這首《時代的晚上》,是崔健1998年推出的第四張專輯《無能的力量》中的主打歌曲,也是一個時代的抒情在快速淪落的證據之一。認識在增長,浪漫在消失;經驗在增長,天真在消失;抒情雖然失落了,但那是依附在一個已經死去的舊世界上的抒情;新世界(9.15,-0.36,-3.79%)的抒情,要等到這個世界被充分地認識和感受之后,才能變濃、釀久、蒸發、新生。
就在這張專輯推出的同一年,24歲的劉強東離開了工作兩年的日資企業,在中關村(7.11,-0.16,-2.20%)租下柜臺,從賣刻錄機起步開始自主創業。13年之后,雖然京東尚未上市,但劉強東依然稱得上功成名就,儼然是繼柳傳志、馬云之后的新一代商業領袖。
而最具爭議的,是他謎一般的形象。一方面,他強悍、偏執、激進,被視為“要速度規模不要命”的草莽之徒;另一方面,他又奇妙地擁有直率、誠信、謹慎、保守的公眾形象,一次次賭對了市場,以至于有媒體直接將其形容為“雙面劉強東”。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事實上,雙面只是表象,真實的劉強東始終一以貫之。他只身站在時代的交界點上,背負著截然不同的新舊兩個商業時代的投影。崔健那首《時代的晚上》,在相當程度上可視為理解他性格密碼的一把鑰匙。
接下來,《東方企業家》帶你認識一個鮮為人知、充滿新生代特色的劉強東。
近乎笨拙的“與眾不同”
“中關村很多商家最大問題是什么?老有暴利的概念,老想在哪兒拿一個五千萬單子,掙兩千萬。我們創業至今,從來沒有暴利的概念,就是細水長流、薄利多銷、規模為首,這是老祖宗教的,我一直堅持這個原則。”
在形容自己性格時,劉強東用了“執拗”二字,“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比如考大學,“我是農村出來的,初中同學大部分選擇了考中?;蛑袔?,但保送我也不上,我一定要上大學,而且一定要在北京或者上海,別的城市我也不去。”
1992年,他如愿以償,考入人民大學社會學系,來到了一直向往的北京。但很快發現自己對本專業并沒有多少興趣,反倒對新興的計算機技術心儀不已。為了學習編程技術,他天天趕公共汽車跑到研究所搶占機位,把90%的大學時間花在了編程上。早在大學期間,他就通過技術接了不少社會上的項目,賺到了很多零花錢,并成為校園內最早使用大哥大的學生之一。據說,直到2008年,北京還有一家不小的飯店用的是他當年編寫的收費系統,京東最早的ERP系統也是他自己寫的,自認為“在第一代程序員中還算是比較出色的”。
大學畢業后,劉強東加入了當時一家如日中天的日資企業——日寶來福,先后擔任過銷售、物流、IT等多個職務。1998年,他從日寶來福離職,在中關村租了一個柜臺,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如今,在互聯網上查詢日寶來福的信息,所看到的最后一條新聞發生在2000年,題目是《日寶來福潰敗如泥,傳銷神話一去不返》。
這段經歷,日后劉強東雖不刻意隱瞞,卻也很少提及。如今已無從了解,他從中學會了什么,但他確實從創業之日起,就顯示出了一些近乎笨拙的“與眾不同”。1998年,是一個被大宣傳、大策劃的暴力營銷所統治的年代,典型如史玉柱——正是從這一年起,他開始策劃腦白金的市場推廣,開啟了巨人的復興之路。但劉強東卻反其道行之,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選擇了一條當時看起來很笨、很傻、很不“商業”的發展之路。
他成為了中關村第一個明碼標價的商家,盡管這讓他初期差點無法生存。“沒有錢、沒有人、沒有渠道、沒有客戶、也沒有技術,更重要的是——沒有人相信你。”劉強東將那段日子形容為人生最艱難的日子,但也令他至今引以為傲。
“那時我堅持做好兩件事:一是明碼標價,薄利多銷,二是做好服務。但初期很難得到客戶認同,很多客戶砍不下價格,扭頭就走,但三個月后情況好了很多。走了的客戶陸續都會回來,因為他們逐漸發現我標得價格非常合理。這樣口口相傳,客戶慢慢多了起來,我也就一個柜臺、兩個柜臺、四個柜臺這樣發展起來??”
同樣在這一年,阿里巴巴網站正式推出。身為馬云日后最重要的競爭對手,此時的劉強東尚未進入互聯網領域,但他已經借此發現了誠信的價值、低價的魅力。幾年后,他淋漓盡致地發揮了這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