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6日,《中國新聞周刊》官方微博發布一條重要信息,內容為“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腦炎合并胼胝體積水于2010年12月6日19點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瑪利亞醫院去世。”
這一消息由極具權威性的《中國新聞周刊》所屬的官方微博發出,許多人都信以為真,并有大量網絡媒體進行轉載報道,但是很快情況發生突變,香港明報發言人表示,“該傳聞為假消息。”香港并沒有一家名為圣瑪利亞的醫院,當天深夜,《中國新聞周刊》副總編輯、新媒體總編輯劉新宇在新浪微博上承認“編輯未作任何核實草率轉發”,并“代表周刊新媒體真誠接受大家批評,并力求以此為戒”。7日上午,劉新宇提出辭去《中國新聞周刊》副總編輯、新媒體總編輯職務,當天下午獲準。
虛假新聞出現和迅速證偽,反映了互聯網新聞環境下信息發布的兩種新形勢,一方面,新聞發布的渠道更多,形式更靈活,內容也更多樣化。從金庸“被去世”的案例看,微博成為一種新的信息發布平臺,它是一種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而且,信息的內容也擺脫了傳統新聞稿件的格式化限制,以更靈活的形式出現。另一方面,從該虛假新聞的迅速被證偽也說明,網絡環境下信息真實性面臨更大的挑戰,發布渠道的增多既增加了信息總量,同時也為信息之間互相佐證提供了可能,虛假新聞“生存”的空間在不斷縮小,打擊虛假新聞已經成為維護網絡信息安全的當務之急。
據《新聞記者》統計,2010年十大假新聞中不少是從微博等網絡信息傳播平臺中釀造的,如影響惡劣的“金庸被去世”、“魯迅作品大撤退”等假新聞都來源于微博,而論壇、博客等也因為傳播虛假信息而屢次登上虛假來源黑名單。
互聯網時代,信息發布和堅守真實性原則之間,形成一種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新聞發布更快捷,信息量更大,但同時新聞線索來源更模糊,信息真實性更難保證。與傳統媒體相比,互聯網更容易出現虛假信息,而網絡新聞媒體也經常扮演著虛假信息“擴大器”的角色,這無疑有損網絡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二、虛假新聞出現的原因分析】
網絡媒體成為虛假新聞的溫床由多種因素促成。虛假新聞的出現反映了信息采集和發布環節出現問題,而互聯網的特殊性又在虛假新聞傳播方面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倍增了其影響力和破壞力。具體分析,虛假新聞之所以泛濫于網絡,主要原因有:
1、網絡傳播的匿名性和低門檻特性,使得網絡監管的難度大。網上發布新聞具有成本低,方便自由的特點,從而很難實現有效的網絡信息監管。網絡時代人人都是新聞發言人,個個都是記者,任何網民都可以通過貼文、微博等形式提供信息,由于缺乏把關,信息的多點發布和迅速傳播使得真實性難以保證。
2、網絡傳播的及時性和互動性強,傳播環節難以控制。網絡新聞的發布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實現了實時發布和即時轉載,信息在第一時間發出后基本進入了一個不可控環節,而網絡的互動性使得新聞信息總是能夠得到最快地傳播和反饋,這就使得虛假新聞一旦傳播開來就很難通過有效手段進行控制。
3、網絡信息傳播的線索多樣化和傳播無限性,真實性難以保證。因為人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發布信息,而一些涉及公共人物和公共事件的信息一旦出現,往往成為網絡新聞重要的新聞線索,而且名人傳播效應往往使這種信息得到擴大化的傳播。名人或者某某官方在微博、博客、論壇發布的信息很快就成為新聞工作者捕獲新聞的線索,而依賴缺乏必要審核的個人發布信息,很難保證真實性,由此采集的稿件常常存在失實的情況。
4、網絡媒體記者、編輯的非職業化,素質不過關。與傳統媒體不同,網絡媒體的記者編輯往往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業務培訓,他們采編新聞隨意性強和嚴謹性不夠,把關環節也不夠嚴格。網絡新聞工作者素質不夠硬,特別是在政治理論素質和業務素質方面存在欠缺,使得網絡媒體記者多以獵取奇聞怪聞為主要任務,編輯人員選取稿件也多以點擊量為出發點,發布轉發吸人眼球的獵奇信息,這種把關原則的失當是虛假新聞泛濫的直接原因。
5、對知名度和商業利益的過分追逐。一些網站尤其是商業網站為了追求所謂的影響力,對新聞缺少必要的把關制度。甚至有的網站縱容其工作人員為了追求轟動效應或者達到商業目的,明知道是假新聞仍然進行傳播,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這種企圖操控網上輿論的“水軍”和“網絡打手”,其追逐非法利潤的出發點使得其制造和傳播的新聞信息從根本上講不可能是真實的。
6、法律法規缺失,監管力度不夠。社會評價標準中法律規范還不夠完善,如果國家能及時出臺對于發布、轉載虛假新聞的相關法律法規,這樣的虛假新聞也能大大避免。媒體的管理不夠嚴格,網站自身規范沒有達到應有的標準。作為信息的發布中心,對于自己發布的信息要有嚴格的管理機制,不能輕易的就讓虛假新聞出現在社會中,造成不良影響。
【三、虛假新聞的危害和治理】
網絡新聞的真實,關系到廣大受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網絡環境的安全性,關系到輿論引導的基本方向。網絡虛假新聞不僅嚴重損害了網絡媒體在公眾中的形象,削弱了網絡新聞的公信力,損害新聞隊伍的形象,而且受眾會因為媒體公信力下降而對其失去信任,這無疑會大大影響到網絡新聞服務于黨和政府中心工作這一基本職能的履行。
傳媒的力量源于社會公信力,在一個規范的社會環境和規范的市場體系中,社會公信力無疑是傳媒生命的核心。如果不對虛假新聞進行治理,所造成的惡劣影響將難以預估。及時控制和預防虛假新聞在網絡上的傳播,是一項迫切又任重道遠的系統工程。
那么該如何治理虛假新聞,杜絕虛假信息在網絡媒體傳播呢?
一要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加大對新聞造假的懲罰力度。互聯網新聞信息發布是基于網絡技術創新提高的,所以除了完善已有傳播形式法規外,還應及時對最新傳播平臺和模式進行有效監管,如以貼文、博文、微博、短信、飛信、手機報、圖片、音視頻等形式發布的虛假新聞方面,在應對肆意操弄輿論的“網絡打手”、“網絡公關公司”方面,缺乏實際有效防范與懲罰措施,這遠遠不能適應網絡發展的現狀,不能為有效遏制虛假新聞的傳播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
二要加強對網站、網絡媒體的管理。首先是健全責任追究制度,網站必須為自己發布的信息負責,出了問題,就是第一責任人,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監管部門要切實負責,應依法重點監控并嚴厲處罰擅自發布虛假新聞的相關網站;健全舉報制度,充分調動網友揭露打擊虛假新聞的積極性;主流媒體應該承擔起重要的社會責任,在鑒別信息真偽方面對自己更為嚴格。
三要加強對微博等新型傳播手段的管理。微博、博客等新的傳播平臺已成為虛假新聞的重要來源地,特別是源自名人的微博信息常常被拿來炒作,盡管一條微博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新聞稿件,但是其傳播的速度、覆蓋面以及影響力往往超過新聞稿件。一旦缺乏核實的信息被網絡媒體發布,則很容易造成不良社會影響,而眾多知名網站的跟進轉發擴大了假消息傳播的范圍和產生的影響力,因此必須尋找到應對新型傳播手段的有效管理方式。
四是新聞網站和采編人員要加強自律。首先新聞網站要增強把關意識,責任落實到人,事前預防,事后懲戒。對于相關論壇、搜索等信息發布平臺和網站,加強貼文審查機制和后臺處理機制,不得隨意發布可能引起轟動效應的虛假信息,一旦發現,及時刪除。其次媒體從業人員必須加強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職業規范素質的“三項學習教育”。職業規范或職業道德素質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社會信譽的保證。
五是盡快建立起網絡新聞把關制度。一些網站尤其是商業網站為了追求所謂影響力,對新聞缺少必要的把關制度,這是造成網絡虛假新聞盛行的重要根源之一。只有所有的網站都建立起網絡新聞把關制度,并建立健全網絡新聞把關程序和制度,對遲遲不建立網絡新聞把關制度或者雖然建立了網絡新聞把關制度但不嚴格執行的網站進行嚴厲懲處,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網絡虛假新聞。
六是構建整個社會的誠信機制,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如果每個機關、每個公民都珍惜信譽勝過生命,都能夠形成一種積極探究信息真實性的習慣,那么將從根源上極大地鏟除虛假新聞滋生的土壤。因此,應該通過公共知識論壇、媒體知識普及等多種方式培養受眾的媒介素養,使其在信息發布和接收中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信息核實,對虛假新聞進行抵制。最后,通過每個受眾的媒介素養的提高來構建起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和整個社會的誠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