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梳理,我們對互聯網巨頭投資有這么幾點觀察:
1、 現金最充足的B.A.T.(百度阿里騰訊)通常不關注初創企業與團隊,偏重于成長型企業,投個項目不出個幾千萬都不好意思說,相比來講,家底沒那么殷實的360、盛大、新浪則會把選擇范圍放得更廣,會投早期,從百萬到數千萬級均會有所動作。
2、 除了騰訊在做LP(有限合伙人),中國互聯網巨頭們絕大多數并不準備將錢交給專業投資人去管理去投資,基本上都放在自己的戰略投資部,投資與自己業務、戰略相關聯的項目與團隊。這可以理解。不過從資金效率的角度,卻未見得是最好的選擇。一旦受制于自身戰略、受制于公司架構與文化、受制于流程、甚至受制于不那么專業的團隊,低效是可以想見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當LP,可能是下一階段的事了。
3、 點評幾家:騰訊這兩年在投資布局上起來得很快很猛、眼界開闊;阿里巴巴的投資想得明白;盛大雖然以戰略勝,卻以執行敗,先發而未領先;百度保守,對沒有大錢進的業務看不上眼,沒有創新性的發現;360投資新產品新團隊最多,很關注移動互聯網,投資是它追上其他幾位大佬的好杠桿;新浪守著一盤微博好局,并沒下出投資好棋——跟微博商業化一樣。
4、 對創業者來說,接受巨頭們的投資(包括大額大比的),是一件非常值得慎重對待的事——跟VC的錢相比,二者各有利有弊。一個創業者說,“除非業務上對于企業有需求,比如要做淘寶的周邊或者開放平臺的應用,否則在考慮接受公司投資時最好謹慎一些!因為如果你獲得了企業的注資,通常他們就會給你比較大的壓力,無論是財務上的還是經營方向上的都會有。不僅如此,有時一些看得見大的資源也會因為公司過大、跨部門之間難以協同調度,而根本給不到你?!?
關于這一點,之前虎嗅曾發過一篇匿名用戶的投稿文章:《互聯網戰略投資:只談戀愛 ,不結婚!》,里面有更詳細的闡述與建議。虎嗅采訪的一位VC說,有時公司投資初創公司的條款里都寫明了以后的收購條款,這就已經把創業公司的(財務)成長空間規定死了,后面的VC都沒法進或不愿進。
該VC說,一些創業者幻想大公司的資源與流量能導入給自己,其實這很多時候是種幻覺。這些流量與用戶對于產品的本身成長,幫助并不大?!皠摌I者一開始不能讓自己過得太舒服,要咬牙堅持住。”
不過也不能只聽VC一面之詞,話要說回來??陀^來看,比起單純追求財務回報的VC,公司在做投資時考慮更多的肯定會是在戰略層面,既然在資金收益方面有所犧牲,那么無論是對于標的業務的兼容性,還是在財務報表的合并上都肯定有企業自己的考慮。對創業公司來說,如果商業模式已然明確,能適時地抱上產業資本的大腿,其實也未嘗不是創業的階段性成功。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互聯網公司投資在賬面上大筆一揮便是百萬級美元的出入,但即便是上市公司,它們在投資信息公開方面依然顯得有些私密。在無法獲得所有投資細節情況下,我們為大家列出幾位巨頭的投資清單如下,有不確不全信息,敬請指正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