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百度自有品牌手機正式發布,這款定價低于千元的智能手機搭載“百度云”系統,還將成為聯通采購的合約機。一個月之前,騰訊推出了基于安卓4.0系統的定制手機ROM“Tita”,新一代“阿里云”智能手機大黃蜂也正式在淘寶預售。此外,奇虎360董事長周鴻也表示,計劃和國際國內廠商合作,推出多款360用戶特供機,正式進軍智能手機。眾多互聯網企業搖身一變,成為智能手機產業的新軍。
另一方面,同樣在5月,華為宣布將逐步開放包括基礎能力、通信能力、用戶入口和變現能力的終端云平臺,并將以月結方式向合作伙伴支付高達七成的分成。3月,三星亦推出了名為S-Cloud的云服務,距離蘋果推出iCloud不足一年。
互聯網企業進軍硬件終端,硬件企業發力應用軟件,二者界限愈發模糊,其背后邏輯何在?
移動互聯時代,基于應用軟件和內容服務的“云”平臺逐漸成為個人中心,各種終端則充當著進入個人中心的入口。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軟件要通過終端才能提供服務,把控終端才能體現自己的理念,將PC上的優勢燒到移動設備。而對于硬件商而言,一則硬件配置愈發趨同,既有優勢較易被追趕,二來軟件應用和服務業務不僅可以帶來衍生收入,也有助于提高用戶黏性。對二者來說,只有垂直整合“云”和“端”兩個領域,才能改善綜合效能,提升客戶體驗從而深度綁定客戶。
互聯網企業:借“端”推進“云”
瑞信的研究報告指出,互聯網巨頭紛紛研發自有品牌手機和操作系統,其主要目標并不是通過手機銷售來獲得大量收入,而是希望通過應用商店和其他增值服務獲利。這一說法通過小米科技CEO雷軍得到了印證,他表示其目標是硬件不虧錢,通過互聯網應用與服務盈利。
小米手機的軟硬件都系小米科技親自操刀,不進入傳統賣場,僅通過網上預訂和運營商合約機兩個渠道銷售,在2011年的手機市場掀起陣陣漣漪。而百度也表示,新推出的自有品牌手機將使百度與谷歌的競爭不再局限于搜索領域,而是拓展到用戶用以操控其移動設備的軟件領域。
在進入終端市場之前,傳統互聯網巨頭已經利用積累的用戶基礎和成功產品,將個人電腦端的優勢復制到手機端,推出了相應的應用軟件,騰訊的手機QQ、微信,百度的手機搜索、手機地圖,阿里巴巴的手機淘寶、手機支付寶,盛大的Bambook、切客,新浪的手機微博等,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
如今,互聯網企業再度扎堆手機市場,通過終端進一步增強自身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競爭力的意圖十分明顯。為了不至于淪為替運營商和手機品牌商做嫁衣裳,在進軍終端之前或是同時,互聯網大腕們更是推出自有操作系統,小米、阿里、盛大、百度和騰訊紛紛加入了自有品牌安卓定制ROM的大軍。
ROM指的是存放手機固件代碼的存儲器,比如手機的操作系統、應用程序如游戲等。這些互聯網企業的自有操作系統通常基于安卓系統深度優化,綁定了自身的應用程序,如盛大的“樂眾ROM”集成了云中書城、麥庫記事、盛大網盤等多個盛大系應用軟件。騰訊在“Tita”之前,雖然沒有自己的ROM,也通過QQ
service打包自己所有的移動應用,深度植入到合作手機廠商的移動終端中。
只不過,手機操作系統的開發以及應用是一個整合產業鏈的過程,需要運營商、應用開發商、芯片制造商等各個環節相互配合,能否獲得成功與產業生態規模密切相關,互聯網巨頭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能否被市場廣泛認可仍未可知。
再者,互聯網企業通過手機終端推廣應用服務,目前尚沒有成功的案例。亞馬遜的平板電腦Kindle
Fire依托龐大的應用和內容生態系統,發行初期曾經歷了短暫的輝煌,銷量直逼iPad2,不過在后者降價后,Kindle
Fire的出貨量已經從2011年四季度的480萬臺驟降至2012年一季度的不到75萬臺,降幅達84%,全球市場份額從16.8%陡降至4%。而如不出意外,蘋果擬推出的7英寸iPad
更將對其形成致命一擊。
此外,小米雖然叫囂以軟件服務盈利,不過其手機毛利率已達到三成,本質上仍是手機廠商。互聯網企業試圖通過控制終端來拉動應用軟件等增值服務,絕非易事。
在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看來,互聯網企業在手機等終端產品上并沒有優勢和特色,難敵蘋果、三星等配置體驗出類拔萃的手機廠商,如果銷量上不去,終端對其服務的拉動非常有限。同時,服務好的互聯網企業不需要綁定終端就可以得到用戶青睞,服務不好,即使綁定了硬件也會被用戶所棄。不過,由于國內的代工和設計成本都比較低廉,互聯網企業進入手機領域門檻低,因此大多都寧可一試,以免錯過發展的機會。
硬件企業:向“云”靠攏
如今,“硬件+軟件+互聯網應用與服務”已經成為移動互聯時代智能手機的標配。不管是硬件出身,還是軟件起家,移動互聯網時代,“云”服務才是最終給移動終端提供高價值的源頭,各種終端只是扮演著“媒介”的角色。有鑒于此,在互聯網巨頭發力手機終端的同時,傳統終端企業也不斷擴充軟件和服務,構建自己的“內容云”。
單憑硬件或軟件一方的優勢,被淘汰的命運在所難免。諾基亞憑借高硬件質量蟬聯功能手機時代的霸主,但卻在移動互聯時代慢人一步,操作系統和生態體系被蘋果、谷歌等企業趕上,最終只能眼見領土被列強瓜分卻無力回天。由于諾基亞銷售額大幅下滑,2012年4月,信用評級公司穆迪削減諾基亞的信用評級至垃圾級邊緣。
與之相反,先人一步的蘋果在集成了包括iOS、iTunes、APP
Store在內的云體系之后,仍不斷發力“軟業務”,向谷歌正面挑戰。2009年,蘋果花費3億美元收購了專門向手機用戶提供精準廣告的Quattro
Wireless公司,進入移動廣告業務,并開發了自己的位置監測系統。2011年5月,蘋果推出了連接各種終端的“云服務”iCloud。
在喬布斯看來,移動互聯的多終端時代,“云”才是真正的個人中心。無論是家庭電視,還是iPod、iPhone、iPad與MacBook,都可以通過iCloud相連,為用戶構建起一個多終端接收,圍繞云的個人中心。
蘋果珠玉在前,眾多傳統終端廠商也緊隨其后。2012年3月,三星推出了名為S-Cloud的云服務,其旗下的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相機以及電視等產品可以在統一的云服務標準下實現互通兼容。2011年,華為推出了云服務平臺和首款云手機Vision(遠見)。
為了加速進軍軟件領域,華為還與芒果網合作推出了應用程序“勢力邦”。華為終端總裁萬飆之前甚至對媒體表示,華為將告別純硬件廠商的身份,正式成為集硬軟件與云服務平臺為一身的“互聯網公司”。
不過,對于華為這些安卓系統后入者來說,現在的云系統只是搭建了一個框架,是否可以形成如蘋果般豐富獨有的內容資源,還取決于其終端的銷售情況。他們目前采取的戰略是,通過高配置、高性能和低價的終端先綁定消費者,再吸引生態系統的其他參與者開發應用軟件,助其擴充云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