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的重磅文章《漩渦中的中國首富李彥宏》一文中寫到,“李彥宏認為,‘技術本身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決勝千里的關鍵。’……李彥宏將微軟描述為‘寸土必爭’的‘邪惡帝國’,十余年后,他所創建和領導的公司面臨著同樣的指控。百度不僅在做搜索,還在做實時通訊、電子商務、博客、微博、輸入法、瀏覽器、壓縮軟件……甚至還做過一段時間的內容生產。”
從某種角度來看,百度的發展似乎一帆風順,2011年3月10日出爐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內地首富名號被百度CEO李彥宏摘得。3月24日,百度市值超過騰訊,成為目前市值最高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這也是騰訊自2006年以來,首次丟掉中國互聯網企業市值第一的頭銜。
而在另外一方面,百度似乎一下子成為了國內互聯網行業的“眾矢之的”,競價排名非議頗多、百度文庫侵權風波搞的百度灰頭土臉,被迫道歉、當當網等合作伙伴紛紛封殺百度廣告,乃至于百度自營的“有啊”黯然關停,百度MP3被迫轉型,各種問題都在一夜間爆發,百度成為互聯網行業的“眾矢之的”和“頭號公敵”。
百度的盈利模式非常簡單其易于理解,就是“競價排名”,百度的“競價排名”早期很臟,那時在百度搜索“癌癥”,要翻到第七八頁才能得到正常的搜索結果,而前面的七八頁全是贊助商出錢買的廣告位,在眾人的猛烈抨擊下,百度不得不做出一些修改,減少了廣告的數量。
但是百度在“侵犯版權”方面的行為卻更甚,在百度貼吧已經出現侵權的勢頭后,百度反而又推出的百度百科、百度文庫等系列網站,這些網站雖然給百度帶來了很多流量,卻存在大量侵權的內容,嚴重損害了內容創造者的利益,最終引來作家和出版社的圍攻,自身的聲譽受到了嚴重影響。
對于第三方網站來說,百度對于原創文章的排名也不如Google,搜素很多關鍵字,排在前面的都是百度自己的網站,如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儼然成為了“百度站內搜索”,而Google則更多把原創文章排在前面。
框計算
面對種種困境,百度也在思考未來的盈利模式,蘋果應用商店的成功引起了百度的關注,百度也開始打造自己的應用商店,試圖通過所謂的“框計算”應用開放平臺來“建成一個新的生態體系”,把搜索框變成類似蘋果AppStore這樣的應用平臺,提供應用和服務;對用戶來說,有利于用戶體驗,幫用戶節約時間;對開發者來說,開發者或運營商可以將應用直接提交到百度應用開放平臺,并實現最佳位置和最佳形式的搜索結果直接展現。
百度“框計算”實現了對快遞、影視劇、機票和購物等垂直搜索的流量截取,百度數據開放平臺導致相對美觀、全面的第一條搜索結果會截取到大部分的流量,大型的企業或軟件開發商從中獲取流量,小網站則喪失掉這部分的流量。
和競價排名相比,應用平臺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免費+廣告”的商業模式。目前這個開放平臺(應用商店)以百度搜索框為核心,缺少客戶端(百度瀏覽器可能是未來的客戶端),由于百度的用戶通常不愿付費,因此在上面做收費服務較為困難,大部分應用以個人應用為主,電子商務類應用很少,第三方開發者的商業模式通常只能采取“免費+廣告”,其盈利難以和蘋果應用商店相比,百度的“免費”模式顯然是應用商店的最大挑戰。
結論
可以看出,百度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并不是依靠純粹的技術和創新獲勝,如果不是Google經常間歇性的被屏蔽,中國的搜索引擎市場也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百度贏了市場,失去了口碑。一個可以隨意侵犯作家的版權,給錢就可以刪除負面消息,競價排名發布假藥廣告,這樣的企業竟然可以成為中國市值第一的互聯網企業,這的確是個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