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部分人追問中國為什么沒有創新天才、埋怨創新力不夠時,縱觀騰訊、百度、搜狗等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崛起之路,不難發現,事實并非如此,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正在走一條頗具東方特色的集體創新之路。
從無人問津到笑傲江湖
1995年5月,以“美國在線”為模板,張樹新創立中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隨后,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相繼出現,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大幕就此拉開。
然而,與門戶網站的大行其道相比,本土的互聯網技術提供商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
進入2010年代后,這一切要么已被顛倒,要么即將被顛倒:瀏覽器,IE雖仍然是霸主,但在搜狗高速瀏覽器和360安全瀏覽器的步步緊逼下,市場份額不斷下滑,跌落50%以下指日可待;輸入法,微軟拼音早被網民扔進了垃圾桶,搜狗拼音輸入法以8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高居第一;搜索,谷歌于2010年年初被迫退出中國市場,百度、搜狗牢牢占據前兩名的位置;即時聊天,MSN雖然仍有大量用戶,但QQ卻成了廣大網民的第一選擇;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和Real Player已經被人遺忘,騰訊影音、快播成為大家的共同選擇。
有數據表明,2011年,中國互聯網產業全年產值規模達2660億元,互聯網經濟對整體GDP的貢獻率超過5.5%,列世界第三位。其中,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本土互聯網巨頭2011年全年的應收分別達到了145.01億元、284.961億元、64.2億元。
從集體復制到集體創新
是什么讓中國的互聯網企業能夠后來居上?答案就是集體性的創新。
在中國互聯網這個創新集體里,騰訊是當仁不讓的領頭羊。在馬化騰的率領下,QQ早已不是ICQ的復制品,在最初的即時聊天功能之外,相繼開發出了Q群、討論組、屏幕截圖等新功能及游戲、音樂、空間、微博等新應用,成為最受中國網民歡迎的信息交流平臺。目前,騰訊6億的注冊用戶顯然遠遠勝出MSN的4500萬,在艾瑞市場調查的專項調查中顯示,分別有91.58%和48.03%的用戶喜歡QQ和MSN。
如果說QQ還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的話,搜狗的捷足先登則完全依靠發展模式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2004年,搜狗才宣告成立。面對谷歌、百度兩大搜索巨頭的夾擊,搜狗迅速調整策略,制定了獨特的三級火箭發展模式,先后推出了搜狗品應輸入法和搜狗高速瀏覽器兩大產品,不斷擴大用戶規模。目前,搜狗已經成為中國用戶規模第三的互聯網公司。
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李智表示,由復制國外互聯網的領先模式到微創新與本土化的改變,中國互聯網行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今天無論是騰訊、百度還是淘寶,都已經看不到國外公司的影子,甚至可以看到一些國外沒有的新模式。”對于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創新,李開復如此評價。
從運籌帷幄到決勝千里
如果說大部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重心還是在國內市場這個“帷幄”里進行運籌的話,那么,騰訊、阿里巴巴等領頭羊再開始謀劃走出國門,決勝千里。
2010年4月,騰訊宣布將向俄羅斯互聯網公司DST注資至3億美元。注資完成后,騰訊將持有DST約10.26%的經濟權益和約0.51%的總投票權,并有權提名一位DST董事會觀察員。而這并不是騰訊第一次進軍海外的嘗試,此前,騰訊已在美國、印度、越南、意大利布下據點。目前,騰訊已經相繼推出了QQ英文版和微博英文版,微信也在積極向海外進軍。
無獨有偶,阿里巴巴也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場。2010年6月和8月,阿里巴巴先后收購了Vendio和eBay旗下的Auctiva,將供應鏈從國內擴展到北美市場。此外,國內團購網站團購王首個境外城市分站紐約站正式上線,成為進軍美國市場的國內首家團購企業,團購王還計劃在華盛頓、費城、休斯敦等其他10個華人聚居區開設分站。
業內人士認為,大部分中國互聯網企業仍處于搶占國內市場份額的階段,要想走出國門與跨國互聯網巨頭們一決雌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創新能力的高低則直接決定著競爭的結局,“在互聯網這個扁平的戰場里,要么打敗對手,要么被對手打敗,沒有第三條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