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記者馬漢青報道:繼圓通公司上月初宣布漲價后,9日,又傳出了國內快遞業另一個“老大”順豐公司將對部分線路快件價格平均上調2%-4%的消息。近期快遞行業會否“跟風漲價”?對此,不少消費者連稱“吃不消”。
上月初,圓通快遞發出公告稱:“目前圓通速遞收寄的快件因操作成本、航運及汽運成本的增加,總公司對上海的營運成本進行了重新核算。經核算后決定自即日起對上海各分公司進行市場價格調整。”其具體方案是,文件類快件在原價基礎上上調每件1元;物品類快件在原價基礎上每公斤價格也上調1元。
而這一次順豐公司的調價,理由同樣差不多。該公司公告稱:“為應對部分線路人力、操作及運輸成本增長過快的壓力,我司經過慎重研究決定,自2011年10月8日起,對部分線路快件價格進行小幅調整,平均調幅2%-4%。”據了解,順豐在多個城市的具體調價方案是,每千克起重上漲1-2元,但續重并沒有漲價。
前后相隔一個月,兩家知名快遞公司都上調價格會否引起業內的連鎖反應?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對羊城晚報記者表示,分析漲價是否合理,首先要看漲價的原因。快遞業的成本,最主要的是人工成本和燃油成本。目前燃油價格仍處于較高位置,而近期人工成本方面變化較大,特別是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員工的社保參保要規范化,企業這方面成本增加明顯。徐勇預計,隨著成本壓力越來越大,如果業內普遍都已無法內部消化,確有可能逐步漲價。
目前仍有不少快遞企業是靠低價取勝,如果行業出現價格變動,這對競爭格局將有何影響?徐勇表示,他曾形容這種價格競爭是“誰先漲價誰先死,誰不漲價誰等死”,現在看來要補一句“成本壓力下漲價就都不死”了。
“國際快遞業采用的多是折扣式定價,就像航空公司一樣,成本低時打多點折,成本高時就打少點折或不打折,這能較好地體現燃油等成本的變動,國內快遞市場也很有必要盡快建立起類似的定價機制。”徐勇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