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稱作因特網的東西,僅僅是美國國防部搞的一個項目,屬于軍用研究系統,后來才逐步演變成為目前的互聯網。盡管在互聯網形成初期,美國投入了不少資金,也獲得了對互聯網根服務器的控制權,但全身充滿霸道之惡氣的美國,卻不能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民主、自由、平等地處理與世界各國的關系,竟然獨霸互聯網,互聯網成為美國的天下,想怎么辦就怎么辦。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對美國擁有的互聯網控制權多有微詞,一些國家甚至提出抗議,作為信息資源共享的互聯網不應成美國霸權之下的產物,而應交權于聯合國,實現世界各國共同管理、建設和監督,以彰顯互聯網的優勢,為全人類服務。
按理,美國需要傾聽這些聲音,時代不同了,互聯網的歸屬、參與、監督也有所不同。美國意欲固執己見,偏于一偶,非得死死摟住互聯網控制權不放,互聯網勢必會走向邪路,在其統治下去制約甚至破壞世界各國對互聯網文明而又安全地使用。
我們在不久前的媒體報道中得知,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在一段針對伊朗的新年講話中警告說:“伊朗四周的電子鐵幕已經落下”,并稱這層鐵幕拒絕“讓其他國家從與伊朗人民的交流中獲益”。
奧巴馬的這番演說,意指伊朗的互聯網如果能夠更自由、更開放,那么該國與全世界的關系特別是與美國的關系將會不同。人們可以想象得到,與美國冰火不相容的伊朗,根本不會信以為真,伊朗會依舊推行自己的國內互聯網計劃,那就是斷開重要政府部門與國際互聯網的聯接,以保障這些部門不受電腦病毒的攻擊。
這個例子再次證明,美國在互聯網上耍弄霸權,已經是行不通的路子。主要問題是互聯網在美國的控制下,已經很不文明、很不安全了。正如伊朗所指出的那樣:“互聯網并不可靠,是由一兩個對伊朗充滿敵意的國家控制的。”
像伊朗這樣反感、戒備和抵制的國家,不是少數,幾乎是對美國采取了不信任的態度,認為他們不舍棄互聯網控制權心懷叵測,沒什么好事可言。誰跟著美國轉悠,誰就會自找麻煩,就會被美國算計,或讓美國牽制,為美國賣力,或讓美國“偷襲”,為美國所壞。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剛上任之時,就曾經做過令人類恐怖的演講,直接講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作用,要更多地運用“巧實力”。而這“巧實力”之一,就是運用互聯網之戰,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罪惡目的。
聽聽奧巴馬和希拉里的這些論調,看看美國是怎樣行使互聯網控制權的,再看看這些年各種各樣“病毒”泛濫成災、各種各樣“泄密”損失難補的事實,還會有哪一個國家繼續贊成美國掌控互聯網呢?不再相信美國主張的民主、自由、平等,將其從互聯網“老子”的位置上拉下來,已經是國際社會的正義吶喊。
據8月4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在援引英國廣播公司(BBC)3日的報道時說,在今年12月召開的世界國際電信大會上,美國將抵制把互聯網控制權移交給聯合國機構的提議。不過,美國媒體在這個問題上十分低調,主流媒體幾乎鮮有報道。
透過報道,我們方知那幾家非營利機構,只是負責管理互聯網的技術規范和域名系統,它們雖說“與美國政府保持一定距離”,可在實際上卻受美國政府的控制。BBC舉例說明了這樣的問題,那就是互聯網域名由一家名為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簡稱Icann)的非營利機構管理,可它是由美國商務部建立的,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盡管Icann顧問團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但美國商務部卻對Icann的所有決定擁有否決權。
由此可見,美國這樣實施對互聯網的控制權并不是為世界各國服務,而是為自己服務。互聯網掌握在魔鬼手中,容不得別人監督,即使有許多很好的科學建議和技術成果,也不會被美國吸納。美國鼓吹的民主、自由、平等,早已化成泡影。
如今,質疑美國對互聯網繼續擁有控制權的聲音此起彼伏,他們認為國際性信息資源必須由全球共同監控。聯合國負責信息通信技術(ICT)的專門機構國際電信聯盟,計劃年底在阿聯酋迪拜召開的世界國際電信大會上,就1988年通過的《國際電信規則》進行審議和修訂。
國際電信聯盟呼吁成員國在會議召開前提交修訂建議,一些國家,包括互聯網大國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將對美國獨霸互聯網控制權提出挑戰。當然,這是一個很不輕松的話題,美國自然會來個“無理”加“強硬”,不肯退出。
現在,美國已經明確拒絕有關將互聯網控制權移交給聯合國機構的建議。美國駐國際電信聯盟代表克雷默曾在8月3日決定,向國際電信聯盟提交首批建議,美國國務院網站還公布了建議的內容,不外乎是拒交權力,還想稱霸互聯網。
互聯網優勢的逐步顯現和生存、發展腳步的迅猛前行,已經為當下世界各國傳播、瀏覽、搜集信息和彼此互動,以及廣大網民分享信息之快捷提供了不可取代的保證,互聯網也成了人們須臾不可離開的巨大信息資源交互平臺。